中央巡视组对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31家单位党组织的专项巡视,反馈显示,工商银行存在“近亲繁殖现象比较突出”的问题,其总行管理的691名干部中,就有220名干部的配偶或子女共240人在系统内工作。消息一出,舆论场再度沸腾起来,有网友调侃道“这是个‘拼爹’的时代”,“事实证明,学什么专业不重要”。
“职业世袭”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土壤,“子承父业”原本也是有其合理性。可是,在人才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,如若任人唯亲,搞“近亲繁殖”,把国有企业变为“私人公司”,无疑将带来恶劣影响和灾难性后果。且不说这样的人才选拔扼杀了其他人多少公平竞争的机会,单就这样的自闭循环体系看,它给企业自身造成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。一方面,“近亲繁殖”往往是“萝卜招聘”、内部招聘的衍生品,当盘根错节的关系都在这里汇聚时,企业内部的利益固化倾向便会愈加突出,而当所有的人都沉迷于这样的现状且不愿意去改变它时,企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便会遇到不可预估的麻烦与困难。
另一方面,当一个企业“近亲繁殖”的现象越严重,其内部成员对企业处境的认识便越不自知,而这种不自知所带来的危害,既可能是他们对现有成果的坐吃山空,也可能是企业将自身风险进行转嫁,让广大纳税者为其埋单。但不管是哪一种,对普通民众来说,无疑都是赤裸裸的伤害。
“近亲繁殖”的畸形现象存在其实有着多方面原因,传统观念和现实利益考量相互交织,权力寻租与权力监督相互博弈。从传统因素看,“职业世袭”观念的长期存在,使得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亲属能沿袭自己手中的“铁饭碗”,并将现有的阶层固化维持下来,同时“铁饭碗”的稳定与相对高福利难以不让人心动,这就是“近亲繁殖”之所以大范围存在的基本之因。而在另外的层面,招考制度的不透明性与随意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给“近亲繁殖”提供了生存空间,并变相为权力寻租、权力置换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条件。
可以预见的是,在中央巡视组的监督及干预下,工行“近亲繁殖”的现象必然会有所收敛,那些违规招进来的“内部人员”也必定会整顿出局。但真正让人们担忧的是,我们不知道在其它国有企业或机关中,类似的近亲繁殖还有多少?这样的乱象又到底还会存在多长时间?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,去年中央巡视组巡视过的26家央企来看,“用人风气不正、小圈子问题严重、近亲繁殖现象突出”等问题并非就是某一个单位的“专利”,而是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大范围存在。
国企姓公,机关单位也姓公,这是不容置喙的常识,“近亲繁殖”必须要根除,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底线。因此,对“近亲繁殖”这一痼疾的处理不应止于自罚三杯式的自查自纠,而是要落实在一套科学、合理的制度建设上。具体来讲,首先是要通过制度设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,以此杜绝招录过程中有不干净的手来肆意指挥。其次,则是要规范招录程序,完善招录规章,并将招录工作托付于第三方,如此一来,不但实现了招考分离,也在很大程度上避了嫌,使得招录结果更具公信力。更为重要的是,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,并充分保障他们的话语权,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当内部机制出现问题时,外部监督可以介入和纠偏,从而在根本上铲除近亲繁殖的滋生土壤。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,字字珠玑,掷地有声,其中“公平”无疑是最能引发共鸣、民众最关切的核心价值之一,公平正义的底线一定要守住。唯有通过制度上的补漏与完善,才可能杜绝国有企业或机关“近亲繁殖”现象的出现,才会从根本上给每一位公民营造出公平的就业环境,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与就业公平。绝不能让“近亲繁殖”的歪风邪气吹散了公平正义的正气清风。